沈力揚,字悟篤,號竹林山人,江蘇武進人,民國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上海市,原名君強,後因上海淪陷時,偽上海市長羅某亦名君強,因不齒與叛逆同名而改名為力揚。父沈鄂,上海光華大學畢業,一生服務政府,為廉節正直的公務人員,母鮑友梅,為成吉思漢之後裔,滿清入主後納入正黃旗名下。
力揚自幼即表現出好奇的天性,無論鐘錶、玩具到他手中總是被拆為零件後再予拼湊,研究精神與生俱來。
由於抗戰剿共的戰亂,力揚一家輾轉搬遷各地,由小學到初中先後唸了十六個學校,一直到臺灣考入建國高中,讀書生涯才告穩定。不過也因此使他學會許多方言及超人的適應能力。
高中時代的力揚,已興趣廣泛,在校除對理化特別感興趣外,並自動尋求詩詞、繪畫、歌唱、書法及刻印等課外興趣。當時家住新店,後山有一小廟,住持是江南四大名寺之一方丈,假日常上山向方丈請益,醉心研讀佛學,那段時間,他的雙親還以為他會出家。其實他並不信奉宗教,但人生哲學思想則確實偏向佛家祇是他不談來生而重視今生,可算是入世的佛家,主張要活得快樂,活得有用,在他患惡疾白血病的兩年,他從不埋怨,更不悲觀,當他的夫人陳美靜問他:『你一生行善,又救了那麼多人,老天爺為什麼讓你得這種病?』他的回答是:『醫院裡那麼多病人,難道他們都該得病嗎?』在生病緩解期間,他還常說,老天爺對我不壞,又讓我多活了兩年。可見其不怨天、不尤人,樂觀知命的個性。
民國四十四年,自建中畢業即考入國防醫學系,在此時期,即以好學善辯著稱,遇問題不論大小一定要追根到底,他讀書並不用功,但因有那股執著的精神,使他在辯論、發問中對醫學的瞭解比別人深入,因此成績總是列於優等,而他能接受真理的態度,更是擇善固執,這就是以後在神經外科領域中有成就的原因。當時他已顯現出多方面的才智,有『天才兒童』的雅號,他學棋、橋牌能很快入段,並能代表醫學院外征它校;各種球類均能上場,游泳被譽為『碧潭之蝌蚪』;能唱、能畫,練得一手王羲之的小草,即使在看小說及打彈子上也都表現出一學即會的才華,這或許是日後受長官賞識的本錢。
在歡樂與辛勤交替的時光裏,於五十一年畢業了,第一年分發在當時我國剛成立的飛彈營,他的能力及處世態度很得當時營長張將軍的賞識,所受到的愛䕶及鼓勵也是他後來常常提及的。第二年分發在宜蘭的後送醫院,因當時後送醫院全無作業,為了不虚耗光陰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,便連絡兩三好友,志願申請支援金門前線,被分發在料羅灣的陸軍第八四四醫院,同時支援金門山外衛生所,經常隨著巡廻醫療車至農村及戰地做了許多公共衛生的事,金門的『中華正氣報』幾乎每月總有幾次讚美的報導,力揚也因之獲獎多次,由於畢業成績及部隊考績優異,於民國五十三年以第一志願進入當時尚為陸軍八○一總醫院的三軍醫院,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,在這個當時人才最多的醫院裏,他求知的潛力得以發揮,以他不得結果不肯罷休的個性,使每日工作均在十六小時以上,根本談不上生活起居或假日休息,在輪流過外科各科系後,他選擇了神經外科,好友問他為何選擇這種冷門,他的答覆是這種最困難的學科才具挑戰性,當時對腦內結構的硏究唯有腦血管X光攝影最有幫助,而陳舊的X光機既無法連續攝影又無安全防範,X光技術員拒絕幫忙,這種費時又危險的工作,所以從暗房裝片,接力跑片到沖洗片子,完全自己一手包辦,雖學得了許多實務經驗,但也吃了不少放射線,這也充份說明他認真敬業,不畏危險的精神。
民國五十九年任三總神經科主治醫師一年後,通過美國國外醫師資格鑑定考試,在美國國務院學生交換的計畫下進入波士頓Lahey Clinic 任神經外科臨床研究員,由於肯做,頗得老闆費格教授的青睬,此時力揚與相纞五年的陳美靜小姐在紐約結婚,力揚怕美靜將來受不起苦,所以在婚前特別說明:你嫁給我飽暖是沒問題的,但若期望富裕享受的生活是不可能的,你得考慮清楚。事事上當時美國交換外國醫師的主要目的是換取廉價勞力,待遇相當低,婚後一年生長子百立,再二年又添女百欣,以美國高昂的生活程度其清苦可以想像,美靜在力揚此次生病期間,所表現的偉大修養,大概就是在那段時間磨練而成的。據她回憶每次力揚從家裏帶七個三明治去上班,兩天後回家時還剩下二、三個沒時間吃,由此可想像當時生活的清苦及工作的忙碌。
|